•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 3、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4、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5、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6、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 译文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里巷。鞅( 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 3、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4、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5、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6、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参考资料: 1、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3、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魏晋的其他诗人
  • 傅玄 傅玄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查看傅玄诗文
  • 支遁 支遁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查看支遁诗文
  • 张翰 张翰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葬于芦墟二十九都南役圩。张翰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为由辞官而归。查看张翰诗文
  • 刘琨 刘琨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查看刘琨诗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