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隋代 挽舟者歌
  •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参考资料: 1、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 2、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 译文
    我的哥哥去东征高句丽,已经在青山下活活饿死。
    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现如今普天下正闹饥荒,一路上已没有多少粮米。
    望前方还有长长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叹,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伤,高堂二老不见儿的影子。
    怎能遇到一位侠义之人,怜悯这不知姓名的尸体。
    引领这个孤魂返回故乡,背负这白骨回到家中去。

    注释
    征辽东:辽东:郡、国名。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改为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
    青山:在今辽宁义县东北。
    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的船。
    隋堤: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
    方:正当。
    路粮:途中所需粮米。些:少量。
    安:如何、怎么。
    枕:横躺。一作“惋”。
    悲损:因悲伤而瘦损。
    老:长辈,老父、老母。
    义男儿:仗义的男子汉。
    无主尸:设想自己死后,尸体无人料理。
    负:背,担负。

    参考资料: 1、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 2、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   开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自己亲历的事实,控诉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曾三次东征高丽,仅大业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发兵一百一十三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三十万。接着,就以“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来说明这种灾难简直是接二连三。“龙舟”,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制的一种大船,据《通鉴·隋纪》载,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上有正殿、内殿、朝堂及许多其他房屋。儿子被征去打仗饿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来拉纤,这已经够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体叙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当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粮简直没有一点点(“些小”),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遥无粮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饥”一句,似轻实重,看似在解释“路粮无些小”的原因,实则已将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况概括反映了出来。看来,不仅是歌者陷入了“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数纤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为无粮而丧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将被抛撒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日晒;游荡异乡的孤魂,将在烟雾荒草间哭泣。家中的妻子,将因悲伤而哭坏身体;父母双亲将因盼我归去而望穿双眼。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这虽是歌者设想死后的情景,但却是十分真实的。无论远征军士也罢,无论远行民夫也好,该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儿子饿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绝的情景,他都是亲历了的。因此,对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绘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诉说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陈异乡,因此,他只希望能有个义气男儿,将他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把他的骸骨运回乡里,把他的亡灵引渡回家。这歌者竞不作活着归来之想,而把能将骨骸运回作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这是他对“义男儿”的希望,同时也是对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统治者的控诉。若无隋炀帝的重赋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将尸骨运回便算幸运,这是一个何等黑暗残暴的社会。

      这是一首直接表达人民悲痛和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控诉了隋炀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质朴凝重,情感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52-1553页
  •   隋炀帝即位后,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及各处离宫四十余所;他还增筑长城,开凿运河,并发动了对吐浑和高丽的大规模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首民谣,就是隋大业十三年(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时,挽舟民夫们感于处境所作。

    参考资料: 1、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52-1553页
隋代的其他诗人
  • 薛道衡 薛道衡薛道衡(540~609) 隋代诗人。字玄卿。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查看薛道衡诗文
  • 李密 李密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查看李密诗文
  • 尹式 尹式尹式(暂且不知~604)隋代河间(现属河北)人。博学能诗,少有令问。仁寿中,任汉王杨谅记室,王甚重之。仁寿四年(604),文帝死,杨谅起兵反对杨广失败,尹式自杀。其族人正卿、彦卿俱有俊才,名显于世。尹式原有文集,已失传,今存诗二首。查看尹式诗文
  • 杨广 杨广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查看杨广诗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