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营:既是湘军集团成功路上的引路者也是垫脚石
江南大营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集结起的最后两支直接听命于咸丰帝的野战军之一,全国各地素质较好的绿营官兵集结太平天国天京孝陵卫驻扎屏蔽苏杭财赋区成为江南大营,分为两期,皆被太平天国围歼。另有两次驻军称江北大营。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咸丰皇帝下令各省在籍官僚、士绅协助地方官员办理团练,一起剿灭太平军。在此背景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得以迅速崛起,并形成势力庞大的“湘系集团”,深刻影响晚清政治格局之变迁。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灭亡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近50年。
事实上,湘军本没有机会攻克天京,咸丰皇帝只是想让湘系集团充当“炮灰”,让湘军冲杀在第一线与太平军搏斗厮杀,攻克天京之任务由“江南大营”来完成。换句话说,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等湘系集团人马是“使用”而不是“重用”,“江南大营”才是他的希望所在。可惜,“江南大营”不但没能攻克天京,还成为曾国藩湘系集团成功路上的“引路者”与“垫脚石”,算是个笑话。
1、江南大营之人员构成,及其任务、作用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接着东征扬州、镇江,并占领之,大清东南半壁江山遇到危险。为此,清朝在南京孝陵卫、紫金山、高桥一带两次组建江南大营。向荣版江南大营:存在时间是1853年3月到1856年6月,总计兵勇10余万,精锐部队3万余。和春版江南大营:存在时间是1858年2月到1860年5月,总计兵马6万多,其中3万是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八旗、绿营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咸丰在南京城外组建江南大营,其目的有三。首先,防止太平军东征苏杭,确保东南财税重地之安全,并确保运河漕运畅通。其次,牵制天京附近太平军主力,阻止他们北上中原,威胁帝都安全。最后,寻找恰当时机,一鼓作气杀入天京,活捉洪秀全、杨秀清等“贼首”,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江南大营就是清朝希望之所在,咸丰重点打造之军团,对其寄予厚望。
向荣拼命作战,给曾国藩湘军壮大创造条件
咸丰对江南大营寄予厚望,向荣、和春、张国梁等自然舍得拼命作战,以感谢皇帝知遇之恩;他们曾一度攻占通济门、七桥瓮、钟山营垒,并夺取天京北面要塞浦口、江浦、九洑洲,合围城池。此外,江南大营“红单船”纵横天京江面如入无人之境,一度威胁上游安庆、芜湖之安全,天京粮道受阻,洪、杨等不得不打开城门,让市民外出寻找食物。向荣拼命作战,洪、杨等只能连续从西线战场调遣主力回防,给曾国藩湘军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1854年2月,太平军主力调回天京参战,致使西征军在湘潭惨败,湘军得以避免“胎死腹中”。6月,韦俊、石祥贞等悍将再次东调,湘军得以攻取岳州、武昌、田家镇,进而威胁九江之安全。1856年3月,向荣下令江南大营全力攻打天京,“红单船”截断城内粮道运输线;张国梁率5000精锐占领江北,阻止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陈仕章等南下增援,天京局势异常严峻。
此时,杨秀清命令石达开从江西战场返回,曾国藩得以避免被活捉,实乃幸运也。可以说,若是向荣不主动出击,石达开就不会不东调,而是在取得樟树大捷之后直接强攻南昌,曾国藩就必死无疑了。
2、和春无知,张国梁殒命,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节制四省
石达开从樟树前线返回,江西太平军采取守势,本就要自杀殉国的曾国藩逃过了一劫,而向荣版的江南大营却在三路太平军联合夹击下崩溃,向荣在逃亡丹阳时吐血而亡,就此殒命。不过,江南大营主力尚存,尤其是张国梁坐镇中军,连续击败秦日纲、李秀成等东征军团,稳住了金坛、丹阳一线。
1858年2月,咸丰从各地调集马队、绿营精锐补充天京战场,钦差大臣和春、张国梁等再次组建江南大营,并顺利拿下镇江、句容、溧水,再次包围天京,截断城内粮道。于此同时,湘军则在西线战场厮杀,与英王陈玉成军团搏斗,继续充当炮灰。此外,曾国藩还在丁忧,后经胡林翼奏请,咸丰才勉强答应他出山,可却想让他去四川防堵石达开,攻克金陵之重任依然轮不到他。
1860年4月,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奔袭杭州、湖州,和春不听张国梁劝告,执意派兵增援杭州、湖州,致使大营兵力分散;江南大营再次被李秀成军团摧毁,和春自缢而死,张国梁落水死亡,八旗、绿营溃散。江南大营第二次被太平军摧毁,八旗、绿营溃散,清朝在南方再也无正规军可用,剿灭太平天国之重任交到曾国藩湘系集团手中。
如此,咸丰只能授予曾国藩地方实权,让其出任两江总督,并取得节制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四省军政事务,俨然就是一方诸侯。曾几何时,曾国藩苦苦哀求咸丰给湖北巡抚一职,还被无情拒绝;丁忧回家之际,曾国藩请求再次出山,被咸丰以“赣省之事尚可为”说辞,婉拒。
3、江南大营战略缺陷明显,曾国藩借鉴使用,最终成摘桃人
本应该是“炮灰”、“替补”,如今得以成为绝对之主力,这都是建立在江南大营被摧毁之基础上,曾国藩站在江南大营之“肩膀”,准备摘桃子。江南大营两次被摧毁,除八旗、绿营战斗力低下,更多的是他们都犯了兵家之大忌——直接攻打天京,不顾后方基地安全,只想玩“斩首行动”,太过冒进,以致被太平军抓住漏洞,一击致命。
有鉴于此,曾国藩制定“先剪枝叶,后除根本”,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之作战方案;先争夺长江上游,占领苏南,消灭外围太平军,而不是孤军深入,直接扑向天京。例如,雨花台之战,虽说湘军挡住了太平军攻势,可损失也非常惨重,为此,曾国藩便强令九帅曾国荃退兵,撤到芜湖一线休整。
《曾国藩全集》载:“弟之骤进,余之调度,皆轻敌而不能精审。此次经一番大惊恐,长一分大阅历。如忠、侍等酋解围而去,弟当趁势退兵,以伤兵废品羸弱者循江滨退至金柱关。”就是为了避免江南大营之覆辙。可惜,曾国荃拒绝,李秀成因缺粮而无法展开持久攻势,否则湘军必将难逃厄运,大清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战斗将会更加持久。曾国藩借鉴江南大营之经验,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终消灭太平天国,摘下胜利果实。
从上述可知,清朝前后两次组建江南大营,并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八旗、绿营能够攻入天京,摘下胜利之果实。相反,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只是“炮灰”与“替补”,没机会攻克天京,这光荣之任务轮不到他们。然而,江南大营没能珍惜机会,八旗、绿营本就不行,向荣、和春等将帅们还贪功冒进,致使两次被太平军摧毁,客观上给湘军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江南大营二次被毁后,左宗棠高兴说道:“江南大营将蹇兵罢,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换句话说,江南大营是曾国藩湘系集团成功道路上的“引路者”与“垫脚石。试想,若是江南大营采取守势,让湘军与太平军厮杀,两败俱伤后再出来摘取桃子,曾国藩湘系集团还有机会崛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