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没有寺庙道观的原因
中国的文化名山有“三山五岳”之说,五岳大家都知道,其中的三山则指的是黄山、庐山和雁荡山。听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朋友一定明白黄山在中国山水文化中的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黄山也不例外。不过,黄山并不是一座佛教名山,至少不是典型的佛教名山,因为多数游客在游览时没看到过僧人。
没看到僧人正常,不过如果游过两三次黄山,像慈光阁、云谷寺、玉屏楼、步云亭这些名字多少会有印象,没错,这些地方都是明代创立或改建的寺庙:慈光阁是原来的慈光寺,云谷寺更不用说,玉屏楼原址是文殊院,步云亭则是原来法海禅院的地界。这些寺院在几百年间或因自然灾害倒塌破败,或遭历次运动而关闭或损毁。
后来黄山搞旅游业,出于各方考虑,并没有再复建,而是改建成了宾馆或管理用房。不过目前黄山还是有少数几座寺庙存在,只是不在主要游览线路上,所以大多数游客难以有缘路过而已。比如翠微峰下的翠微寺,由唐天宝年间的天竺僧人创建,现仍有少数僧人驻锡,但比起“四大丛林”及上百座寺庙时的盛况,已不可同日而语。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明明题目在讲道教名山,怎么又在说佛家寺庙?先别急,其实前面提到的好多寺庙,原本就是由道观所改建,明末清初道教式微,而因满清依靠藏传佛教笼络蒙藏两族,汉传佛教也得以兴盛,黄山逐渐观废寺起。比如朱砂峰下慈光阁原址的慈光寺,原本就是由玄阳道人在明嘉靖年间创建的朱砂庵(匾额名步云亭)。
黄山成名晚于五岳,但迟至隋唐山上已有道教活动,浮丘峰下的浮丘观和九龙峰下的九龙观可算是黄山上较早的道观。唐以后又有升真观、真常观、步云亭和三义殿等十多座道观,其中九龙观和升真观还是敕建道观。那么道士修行的道观为什么会得到黄帝垂青呢?这还得从黄山上为什么会有道观,以及黄山得名说起。
黄山地处安徽南部,主峰莲花峰为安徽境内最高山峰,与天都峰和光明顶的海拔皆在1800米以上,七十二峰皆难以攀登,在没有索道的古代,可谓人迹罕至,云雾缭绕中显得神秘莫测,所以最初被称为“天子都”。秦汉时期,又因远观山石多呈青黑色,所以又称为“黟山”,这与黄山脚下的黟县得名可谓一脉相承。
唐代天宝六年,唐玄宗将黟山改名为黄山,并钦定六月十六日为黄山的生日。那么唐玄宗改名的缘由是什么呢?原来大唐立国之后,为显李氏名正言顺为天下之主,尊以李耳为名的老子为远祖,而道教自汉代创教以来又以老子为祖师,所以道教在唐朝就有了国教般的地位。
黄山本就与道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黄山在隋唐之前很少有人迹,又有多座高可达天的山峰,于是成为道教人士问道炼丹的最佳选择,一直以来就有轩辕黄帝在黄山修身炼丹并升天成仙的传说,道教旧籍中也记载了非常多的黄帝在黄山跟容成子和浮丘公炼丹并得道飞升的故事。
于是唐玄宗将黟山改名为黄山也就顺理成章了。而黄山以道教元素命名的名胜也举不胜数,比如轩辕峰、天都峰、炼丹峰、朱砂峰、仙人峰等山峰,以及炼丹台、神仙洞、试剑石、望仙台等景点。桃花溪的丹井和药臼,多与黄帝炼丹的传说有关,而名列黄山十大名松之一的蒲团松,得名的蒲团其实最早也出自道教。
只是明末之后,黄山已渐无道教活动的踪迹,只有从那些地名和摩崖石刻中才能体会到道教曾经在黄山的存在。再后来,佛教也在黄山式微,而黄山附近的九华山和齐云山却逐渐分别入列佛道两家各自的“四大名山”。
-
上一篇:黄山云海的成因
-
下一篇:古代后宫制度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