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短调是什么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简介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短调民歌流行很广,内蒙古自治区各地都有,但由于地域与部族的不同又各呈风韵。比如,同为短调民歌,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金杯》,和科尔沁的《钢铁州城的九音钟》、《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点。
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与长调民歌“乌日图音道”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
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歌词一般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由于短调结构规整,简单易学,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都是优秀的短调民歌。
短调歌曲旋律上口,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题材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蒙古族各种艺术中首屈一指的 ,其内容几乎涉及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常言说民歌伴随了蒙古人的一生,是毫不夸张的。孩提时代,伴随着摇篮曲入睡;玩耍时,唱着儿歌嬉戏;青春年少时,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恋情;女儿出嫁时,双亲唱起送亲歌;远嫁他乡的姑娘,在思亲怀乡的歌曲中,寄托自己的眷恋;离开家乡的游子,只有在歌声中,才能缓解心中的愁思;长辈们用饱含哲理的训喻歌教导子女……
艺术特点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除大量上、下句乐段结构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复杂曲式。
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
表现形式及代表作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利用叙述诗歌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传统。近现代社会如此波澜壮阔的重大变革,内蒙古地区多次出现的斗争高潮,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几乎都被通过短调叙述歌曲表现出来。在近现代的短调歌曲中,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时政歌、历史歌以及社会讽刺歌发展迅速。
其中,时政歌曲有《引狼入室的李鸿章》、《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等;叙述其他历史人物事迹的有《僧王之歌》、《宾图王》、《都仍扎那》等;
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叙述“独贵龙”史实的《独贵龙》,描写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日歌》、《可怜的士兵们》,吟诵抗垦反清运动的《苏鲁克的牧场开垦了》、《通辽荒》,反映反抗残暴王公的《残暴的土谢图王》、《土谢图王的末日》、《宝日套力盖》等;讽刺当时社会丑恶现象和官员腐败丑行的有《通嘎拉河》等。
爱情歌曲在近现代短调歌曲中所占比重很大,此类歌曲细腻生动,朴实动人,感情真挚,将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赞美姑娘、表现相思的《森吉德玛》、《乌云珊丹》、《乌林花》、《万丽姑娘》等;有短调——《森吉德玛》
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对爱情悲剧的哀叹,如《达那巴拉》、《龙梅》;
有通过歌曲来表现对离恨别愁无奈而伤怀的《诺恩吉雅》等;有控诉封建伦理道德对美好爱情的摧残扼杀,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反抗挣扎的《赛林花》、《讨厌的秃小子》、《杜琴梢》等。
在爱情歌曲中,以喜剧形式表现感情生活的歌曲很多,有讽刺统治者腐朽生活,拈花惹草,出尽洋相的歌曲和嘲讽喇嘛不守清规戒律,向往世俗生活,同民间女子发生感情纠葛的歌曲,如《东克尔大喇嘛》、《喇嘛哥哥》、《北京喇嘛》、《喇嘛探情人》等。
在短调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美家乡的山川河流,歌颂美好生活的,如《察哈尔八旗》、《鄂尔多斯蒙古》、《在阴山的怀抱》、《海拉尔河》;还有表现友情亲情、聚会欢宴的歌曲,如《阿萨如》、《四海》、《花乳牛的奶汁》、《银杯》、《雪山》等;
有抒发自己对心爱的骏马的感情的,如《老豪弘》、《小枣骝马》、《云青马》、《巴彦杭盖》等。此类歌曲曲调优美,风格浪漫,旋律上口,容易传唱,成为蒙古族民歌中优秀曲目和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比较著名的短调民歌是《白色的远山》、《黄骠马》、《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