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第一名门琅琊王氏的起源之谜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名门世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92位宰相600多人名垂青史,东晋第一名门琅琊王氏的起源之谜。
秦始皇建立帝制以后,中国的王朝兴替基本都走不出“国祚难超300年”的魔咒,然一些未曾登顶权力巅峰的家族,反倒能够维系数百乃至上千年的风光,其中琅琊王氏公认是排在第一位的。据统计,从两晋到唐末琅琊王氏一直维持强盛势头的家族,总共出了五品以上官员199人,高居首位。
琅琊王氏的发迹,是从“一世祖”王吉开始的。
汉武帝时期,王吉因精通五经,学问和人品都相当出众,因此被推举为孝廉,后任昌邑国王中尉。王国中尉,掌管国中军队,是郡国中非常重要的武官。王吉以文官身份,出任这么重要的职位,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
在昌邑国,王吉辅佐的昌邑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那就是后来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
史载,刘贺游猎无度,王吉苦苦劝谏,没用。但刘贺为了感谢王吉的忠心,曾派人赠送王吉500斤牛肉。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其无子,大将军霍光便召刘贺入朝,立为皇太子。谁都知道,西汉的朝政当时已被霍光牢牢握在手中,王吉趕紧提醒刘贺说:“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意思是要刘贺韬光养晦,向霍光示弱,待时机成熟再夺回国家统治权。
后来的结果证明,刘贺又没听王吉的劝谏。仅仅当了27天皇帝,刘贺就被霍光废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帝。霍光还黑他,说他在位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
王吉因此受到牵连。他曾告诫子孙“毋为王国吏”,就包含了他自身的惨痛教训。
王吉的儿子王骏、孙子王崇,谨守王吉的训导,做官不仅恪守臣道,而且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韬光养晦,趋利避害。两人最后官都做得很大,位居三公。
王崇之后,琅琊王氏大约传了六代人,到王祥这一代,开始真正的爆发。
王祥是谁?就是二十四孝里“卧冰求鲤”的主人公,被后世称为“孝圣”。(这个故事就不再说了。)
民间演绎的故事有些夸张,但历史上,王祥确实是因为孝行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州郡多次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直到继母去世,他才在同父异母弟弟王览的劝说下出仕为官。
此时,正好是魏文帝曹丕当政时期,用人政策一改其父曹操“唯才是举”的做法,首推品行,再看才能。王祥以孝行闻名天下,自然受到朝廷器重,其后为官30余年,步步高升,位列三公。
西晋代魏之后,王祥仍为三公,并进封睢陵公。
王祥临终前,给子孙留下48字遗训,此后成为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训。遗训这样说:
“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白话文就是:为人表里如一,有始有终,信守诺言,不圆滑世故,这是诚信;把荣誉和成绩让给他人,勇于担当过失和责任,谦逊低调,任劳任怨,此为“推美引过”;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养,建立功业让家族扬名、父母有光,才是大孝;兄弟团结,家族和睦,此为悌;面对利益懂得谦让,生活保持清廉俭朴。
这五条,便是王祥所坚守的“立身之本”。临死前,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都能谨记敦行。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子孙皆奉而行之”,王祥也因此成为琅琊王氏家风的奠定者。
从王祥这一代起,琅琊王氏逐渐进入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一段。
琅琊王氏之所以昌盛,除了家族名声外,主要还得益于琅琊王氏期间出了很多厉害人物,然后这些凭借亲缘关系,一个提一个,使王氏后人既能做高官,还能掌握实权。
西晋建立后,琅琊王氏出了两个牛人来接力,一个是王戎,一个是王衍,两人是堂兄弟。王戎官至晋朝尚书令、司徒,他是“竹林七贤”之一。王衍历任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职,是晋朝上层社会的清谈领袖。
晋朝是一个短暂而且乱局不断的王朝。特别是“八王之乱”,任何攀附亲王的人都可能没命。但王戎和王衍竟然在乱局中,上下协调,甚至左右逢源,不仅势力未受损,也奠定了琅琊王氏在晋朝是第一号贵族地位。
西晋八王之乱后,最有实力的是司马越,但司马越为掌控晋朝大权,急需要一个大族来支持,因此就相中了琅琊王氏,王衍被封为太尉,大量王氏子弟进入司马越府中。此时在洛阳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
而东晋的“王与马共同下”的形成,主要是司马越派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坐镇建邺,而策划让司马睿到南京任职的事是王氏兄弟在密室完成,有王旷、王敦、王导三人。王旷是王羲之的父亲,他是策划主谋人。
王敦与王导是从兄弟,王敦帮助王旷策划,王导具体主持其事。司马越的裴妃也同意这种安排,她成为王氏兄弟与洛阳“王与马”集团的沟通人。于是司马越与王衍决定实施。
其实从史料记载看,琅琊王氏的发展,也充满着艰辛,但提前已经布好局,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成为左右东晋的最大势力。司马睿能在江东坐稳皇帝,没有王导与王敦的辅佐,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江南的士族都听琅琊王氏的。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本来就是一懦弱之人,他建立东晋,如果没有琅琊王氏的支持,他肯定坐不稳皇位。但这种坐稳,严格意义是琅琊王氏所起的作用。后来王敦起兵谋反,险些把东晋取代了。
司马睿是一个憋屈的皇帝,但他只能受制于琅琊王氏的制约,并接受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后来司马睿忧愤成病而驾崩。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谢,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其中,琅琊王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
琅琊王氏素有名望,二十四史中有3部历史列传居首者为琅琊王氏:王祥为《晋书》列传首卷,王弘为《宋书》列传首卷,王俭为《南齐书》列传首卷。从西汉至隋唐年间,琅琊王氏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
除了政治上的辉煌,琅琊王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有文章流传于世的共73人,擅书者43人,从王览、王正、王旷、王导到王羲之……诸多王氏子孙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琅琊王氏自汉代步入历史舞台,历经两晋的兴盛,流风余韵延续至隋唐之世,数百年冠冕不绝,固然与外在之社会政治、经济财力有关,但像他们一样能保持门户不衰的并不多见,这与其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家风是家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关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调,琅琊王氏家风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
下一篇:中国史上最有名的4次皇室流血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