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之争的开端与结局
二宫之争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
开端
赤乌五年(242)正月,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百官同时上奏要求立皇后及令四子为王,孙权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宠妃妾皇子为由拒绝了。早在229年的时候,丞相顾雍等就提议升孙虑为王爵,不过被驳回了。胡综的《请立诸王表》表示这是孙权的谦虚的美德,但另一方面也提出批评,认为国家这样显得不重视礼制。
同年八月,一些官僚再次提出相关要求,最终孙权同意立四子孙霸为鲁王。
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群臣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国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有了自己的侍御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
另外,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全公主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宗庙为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于是就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愤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却因郁闷突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之间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稳定
孙权和太子的关系后来有所缓和,247年(赤乌十年)二月,因建业宫殿毁坏严重,孙权曾迁至太子居住的南宫,同年,孙权派诸葛壹引诱诸葛诞,自己率军出涂中,至高山时。孙和曾上书劝谏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大臣方面,此时斗争也冷清了很多,一些激进者特别是重要人物的下台导致权利真空,由一些态度温和的太子派和鲁王派人物分别填补,如246年(赤乌九年)起,诸葛恪升大将军,吕岱升上大将军分管武昌,步骘升为丞相等。这些人物并无正面发生冲突的记载。具体而言,被视为太子派的诸葛恪仅除去支持鲁王的儿子,施绩则仅仅拒绝孙霸的巴结,并无有热烈支持太子的举动。步骘、吕岱、滕胤、丁固等重臣尽管被认为有所倾向,但在他们他们本人传记上甚至全无提及党争之事,以上缘由,也源于他们身处地方,对朝中本身影响力和了解度也不够。
结局
思索多年后,孙权担心此事,认为两党内斗的结果已经让朝廷产生了裂痕,如果再让二人即位,会造成朝廷更加不安,引发进一步内斗,如同像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下定决心在儿子中另立太子。
孙权的幼子孙亮特别受到孙权的留心。全公主因为攻击孙和母子而不安,因此想依赖孙权爱孙亮的心意,立他为太子,于是也经常称赞他,劝说以他为太子。
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幽禁孙和,骠骑将军朱据见孙和被幽禁,于是与尚书仆射屈晃率众将领官吏以“泥头自缚”方式请孙权释放太子,孙权登上高台看到这些,指责二人不要没事找事,二人被杖一百。屈晃被遣回乡里。朱据又作书劝谏而遭贬为新都郡丞,及后更被中书令孙弘作诏所害。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晋国大乱故事劝谏;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亦尽力劝谏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族诛,张纯亦被处死。朝中有数十人受到牵连流放。
七月,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将其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诛杀。十一月,正式立孙亮为太子。
-
上一篇:二宫之争的经过
-
下一篇:二宫之争的背景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