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是怎么死的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史籍还记载,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1、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2、匡衡是怎么死的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3、匡衡的故事
匡衡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一生精彩万分,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他凿壁借光和求书的故事,在这里小编就为大家深入的来介绍一下这两个故事。
话说匡衡祖上就是种地的,一直都尊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再加上实在是穷,所以也用不起也用不到蜡烛这种东西,而匡衡不一样,他有着进取的心,想要好好学习,但是白天必须努力干活没时间看书啊,只能晚上看,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又因为没有蜡烛,没法看,匡衡就陷入到一种非常尴尬的地步。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邻居有钱,晚上总是点着蜡烛,于是就向去借一根蜡烛,但是人家怎么肯,一顿冷嘲热讽,匡衡心里就不高兴了,心想“莫欺少年穷,现在看不起我,以后我让你都不敢看我(后来匡衡的成就确实是让这户人家望尘莫及)。”但是没有光还是一件大事啊,匡衡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你不是不借我蜡烛吗,我直接借点光来用用。”他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为了避免被邻居发现还不敢开大了,所以透过来的烛光很微弱,但是好歹能学习了,于是匡衡努力的学着。
匡衡这么如饥似渴的学习,很快就把家里的书给看完了,觉得自己还是太没文化的匡衡很想再多看一点书,于是就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那个大户人家有着很多的藏书,匡衡就对主人家说:“我可以免费工作,只要能够让我看您家里的书就好了。”那个主人家也是一个开明的人,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有一说是说当时那户人家的主人也是一个老学究,对于像匡衡这样爱好学习的人非常看重,不只是把藏书给他看,还亲自教导他,最后匡衡总算是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大儒。
4、匡衡墓
匡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总体上来说他为人还算是正直,能够针对当时的弊端提出切实有效的见解,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而他勤奋好学的故事更是无数人从小就学习过的,那么这么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坟墓现状如何呢?
匡衡墓位于山东省峄城区,在匡衡的家乡附近,墓堆大约高达四米,直径有35米,整个坟墓的园区都种满了很多的林木,自墓穴建立以来就有不少的人因为纪念匡衡,前来吊唁,后来还建立了匡相祠,一直以来香火都不曾断绝,直到乾隆年间,当时的知县还重新修葺祠堂,并且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题写了一块石碑,这一行“汉丞相乐安侯祠记”也是梁巘晚年的经典之作,但是这么一块石碑一直以来都缺乏保护,经历无数风雨,上面的字迹都已经有点风化了。
匡衡的坟墓一直以来都缺少保护,当时存世的那些匡衡祠也早已经变成了历史的尘埃,甚至就连封土南部都曾经被红卫兵挖了一个深坑,幸好还未抵达墓室,到了前些年更是落魄到了一定程度就连外面的一个石像都倒在了地上破碎了。匡衡墓的破败没落也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所以在后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重新修葺匡衡墓,修复了这些年来破损的地方,并且还将匡衡祠堂内部的壁画也进行了重新的绘制,使得整个匡衡墓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了近代保护文物古迹的一大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