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事件 野史秘闻 未解之谜 探索发现

最新文章

  • 靖难之役间接作战燕军南下
    靖难之役间接作战燕军南下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 朱棣听说齐泰和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示“奸臣窜逐而其计实行,不敢撤兵”。朱允炆得书,与方孝孺讨论..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夹河藳城之战过程介绍
    靖难之役夹河藳城之战过程介绍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们必然合力援攻。坚城在前,强敌在后,此为危道。真定与德州相距二百余里,我军介于两城之中,可以诱敌出战,各个击破。..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2021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
    2021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

    2021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21年4月,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开展2021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据悉,2021年的活动主题为“践行..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东昌之战过程
    靖难之役东昌之战过程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决定在南军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州,再度南下。于是下令出征辽东,暗中派人在直沽(今天津市中心)修建浮桥。十月二十五日,燕军从通州折转向南行进,日夜兼程,十月二十七日到达沧州,南军守将徐凯尚在筑城中;燕军仅用两天就攻下沧州,徐凯等投降。燕军自长芦渡河,..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激战白沟河
    靖难之役激战白沟河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燕军渡过玉马河,驻于苏家桥。四月二十四日,燕军与南军会战(战场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县南三十里)。 南军(李景隆部)先锋平安之前曾跟随朱棣出..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郑村坝之战介绍
    靖难之役郑村坝之战介绍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军入松亭关(今河北宽城县西南)。十一月初五日,燕军渡白河(时已结冰,渡河处在今北京顺义区东),并打败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当天,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燕军左右冲击,连破..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燕军偷袭大宁
    靖难之役燕军偷袭大宁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故朱棣趁李景隆踌躇不决之际,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二十五日,朱棣击败吴高,并决定趁势偷袭十七弟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南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二十八日,朱棣率众出师。传信给燕世子朱高炽,令其坚守..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关键换帅李景隆
    靖难之役关键换帅李景隆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滹沱河之战介绍
    靖难之役滹沱河之战介绍

    滹沱河之战发生于明建文三年闰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与建文帝军吴杰、平安部在滹沱河地区(在今河北境内)的作战。 1401年(明建文三年)闰三月,燕王朱棣于夹河战败大将军盛席所部后,挥师西向,进攻真定(今河北正定)的副将军吴杰和右军都督佥事平安部,为使吴杰等人率部离开城池,失其所..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过程燕王起兵
    靖难之役过程燕王起兵

    燕王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开端建文削藩
    靖难之役开端建文削藩

    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诸王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又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与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 背景 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明太祖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导火索建文即位藩王势大
    靖难之役导火索建文即位藩王势大

    建文即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推翻朱允炆的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推翻朱允炆的

    要不是朱标早逝的话,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发生了,关键是朱棣还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长辈,这种从后背身上抢夺皇位的事情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实际上当时建文帝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反而是被身处劣势的朱棣给翻盘了,那建文帝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当时建文帝只有22岁,上位仅仅一年,早年被朱元璋分配到各地的藩王..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的的背景是什么
    靖难之役的的背景是什么

    太祖分封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靖难之役是什么事件
    靖难之役是什么事件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张勋复辟之后的历史走向
    张勋复辟之后的历史走向

    7月1日,正式让溥仪登基后召致全国反对,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兵’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张勋一生效忠清室,常对人说:‘我在前清受恩深重’,但他的原配夫人曹琴却屡次劝他拥护共和。辛亥革命后,清廷被迫发布诏书,宣..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张勋复辟的事件经过
    张勋复辟的事件经过

    张勋当即命令他的“辫兵”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来,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接着他告诉众人,今日傍晚,他已进宫面圣,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明晨请皇上复位。 议罢厉声问道..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张勋复辟的历史背景
    张勋复辟的历史背景

    丁巳复辟,又称张勋复辟、溥仪复辟,是民国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撵走黎..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2021年3月28日:廖启智逝世
    2021年3月28日:廖启智逝世

    廖启智,中国香港演员。 个人简介 1980年,参演《上海滩》出道  。1992年,主演了剧情片《笼民》,并因此获得1993年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主演了刑侦系列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III》。2003年,参演《无间道Ⅱ》获得2004年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
  •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焚书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焚书事件

    “焚书”是对文化的一种粗暴践踏,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在思想上消除异己,加强自己的皇权统治,通过“焚书”对百姓进行思想统治,其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便皇权可以相传万世千秋。 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秦始皇焚书规模不但排不到第一位,而且秦始皇也绝非焚..

    中国历史事件 2023-06-03